李长之文学批判风格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探讨今日几被遗忘的现代批判家李长之的批判风格,并简析其成因。文章主要从感情的批判主义,浪漫的批判风格,精细广博体系及调合中国传统批判与西方现代批判等几个方面,分析李长之文学批判风格,从而肯定其做为 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批判史上非主流批判的特别贡献。 论文关键词:李长之;感情的批判主义;传统文化;西方古典哲学 李长之这个名字现在已不为许多人所知,即使文学圈内人,不知的恐怕也不在少数。然 三、四十年代,他却是声名显赫的学者。司马长风把李列为 30 年代五大批判家之一,他说:"30 年代的中国,有五大文艺批判家,他们是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和刘西渭。由于种种原因,沉寂多年的李长之已从历史的尘封中向我们走了过来擦去他表层的灰尘,我们会发现这个名字是如此的鲜亮,甚至有些耀眼。30 年代初,李长之在清华园求学时就同季羡林、林庚、吴组湘以文章才气被称为清华“四剑客”。25 岁时,写出了《鲁迅批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学者批判家的位置。当时著名的日本学者竹内好对该评论推崇备至,许多观点被介绍到日本。此后,李长之有近百万字的论文以及近乎年出一书的速度发表评论,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显示了独特的批判风格。著名的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苦雾集》、《梦雨集》、《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判》、《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20 世纪是一个批判的世纪,批判流派,批判方法纷繁众多。单 30 年代中国文坛就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社会一历史批判、印象主义批判等显示李长之自甘独步的是他标举的“感情的批判主义”。文学批判是对文本的解读。艾布拉姆斯称“文学批判是有关解释、分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一种研讨。这种解读、分析首先应是客观公正的。对于一名批判家而言,批判的公正性、客观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鲁迅所言:“批判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李长之认为要做到客观公正,面对作品“除了得一个‘是什么’的答案以外,还要追求‘那为什么’的来历”。然后对一个作品的好坏,下以褒贬。在此基础上李长之提出他的感情主义的批判的主张。他说“我倒以为该提出似乎和客观相反,然而实则相成的态度来,就是感情的好恶。我以为,不用感情,一定不能客观。因为不用感情,就不能见得亲切……感情就是智慧,在批判一种文艺时,没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详尽,捉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