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翻译理念与其译作赏析 引言 钱钟书先生说“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连通、彼此呼应,引申出文学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在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神似”之外,为文学翻译提出新的标准:化境。“化境说”要求译文既要不能露出牵强附会的痕迹,又能传达原文的味道。得其“意”比较容易,然而得其“味”确实困难。钱谷融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要再现它的“诗的意味”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制造性,“得意而忘言”,不能拘泥于原文受原文的束缚太大。钱先生认为‘诱’、‘媒’说明了翻译的跨文化沟通作用以及译作对读者的感召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不同国家的人们缔结了‘文学姻缘’。他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可避开的毛病。”佛经翻译家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家赞宁说“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因此,由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译文总有和原文不符的地方。但是不能否认译文在某些地方也有超越原文的可能。 1 林译小说的“媒介”与“诱导”作用 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奇葩,他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一生翻译了 180 多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国人就如同呼吸到了新奇空气。它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珍宝,对中国近代文学家和新文学都产生了“诱导”和媒介的作用,开启了翻译外国文学的先河,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外文学的桥梁。首先,林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家有很大的影响。林纾是大量把西方小说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林译小说让国人感受到了西洋小说的魅力,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总以为科技西方超过中国,但是文学中国优于西方。林译小说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小说的偏见,“五四”新文学时期的作家大多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钱钟书、冰心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走上了翻译外国文学的道路。因此,优秀的译文才会诱导读者去读原文,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拨开面纱看到原文的真面目。就如同许多西方读者读了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全译本,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习中文,阅读曹雪芹倾注十年心血所著的《红楼梦》。假如这两个全译本非常拙劣,想必只会扫尽西方国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