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害事故及应急避险矿井水的来源 (1)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或流入,往往是开采地形低洼且埋藏较浅煤层的主要水源,在雨季表现的极为明显。 (2)地下水——是流动的,并不断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开采越深水压越高,裂隙溶洞越大含水越丰富,是井下最直接、最常见的水源。 (3)老空水——过去采过的小煤窑以及矿井废弃的旧巷道常常会有很多积水。当采掘工作面与它们打透时,很短的时间内会有大量水涌入,来势凶狠,造成透水事故,破坏性特别大。 (4)断层水——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有的断层带内会积存水。断层还常将不同的含水层连通,有的甚至与地表水相通。当开拓掘进或采煤接近或揭露这样的断层时它就会涌出。 煤矿常见的透水通道 (1)开采江、河、湖、海、水库等地表水影响范围以内的煤层时,因洪水暴发冲破位于低洼地势的矿井井口围堤;或者由于矸石、炉灰等堆积场选择得不合理,雨季被山洪冲动淤塞河道或沟渠,造成洪水位高出拦洪堤坝,于是洪水直接由井口灌入矿井和冲毁建筑物而产生水害。 (2)当井筒在冲击层或在基岩强含水层中凿井时,若事先未进行特别处理就会涌水,尤其是砂砾层会出现水沙一齐涌出,严重时会造成井壁坍塌、沉陷、井架偏斜。当含水层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时,还会造成河流漏失或断流。 (3)巷道在顶板风化破裂的煤层中施工,由于支护不当而产生冒顶,或采煤工作面上方防水岩柱不够,冒落高度和导水裂缝涉及河、湖等地表水体或强含水层,都会造成透水。 (4)巷道直接与断层另一侧强含水层相接触并为其局部所掩盖而造成突水。 (5)由于隔水岩柱的抗压强度抵抗不住静水压力和矿山压力的共同作用,从而引起底板岩石形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也在巷道掘进过后数月才发生“缓发型”透水。 (6)由石灰岩溶洞塌落所形成的陷落柱内部岩石破坏、胶结不良,往往构成岩溶水大量涌入矿井。 (7)处理不当或封孔质量不佳的钻孔,在一定水文地质条件下可成为各水体之间或含水层之间联系的通道。当巷道接近或揭露这些钻孔时,地表水或地下水便可经钻孔进入矿井,造成强烈涌水,尤其在有可溶岩的煤田更为严重。 (8)巷道接近或遇到老窖、停止排水的旧巷道的集水区时,往往在短时间内涌出大量水,且来势凶狠,具备特别大的破坏性。 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的应急避险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当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如情况紧急来不及转移或躲避,可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