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国有资产管理基础薄弱,资产存量失真。粮食企业受行业特点所决定,具有经营场所多、分布面广、管理对象复杂等特点。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下,各种类型企业在粮食系统内形成,资产来源的渠道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特别是最近几年,粮食经营管理体制和粮食财务管理体制的几次大的变革,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产权经营机制的形成和固定,尤其是各级财政及企业主营部门在以利润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进展的主要标志时,只重视企业利润情况,而忽视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的考核。由于宏观上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指导和监督不够,使一些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对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动怅务处理不及时,出现实怅、怅怅、怅卡不符等情况,最终导致了企业国有资产存量失真,宏观管理失控。 2、国有资产的维修与保养不及时,完好率降低。从客观上讲,粮油商品的超常规增长,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也在运营旺季中满负荷工作,超出了正常的运转能力。加之,近几年粮食企业资金紧张,专用基金严重超支,正常的维修与保养不及时,国有资产的使用寿命受到了直接影响。从主观上讲,个别企业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淡漠,生产技术能力低,设备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维修与保养基础管理制度,对国有资产只使用,少维修,轻保养,加速了国有资产的磨损程度。导致设备完好率降低,国有资产提前报废,达不到预应效益。 3、国有资产存量增加,利用率下降。为满足粮食经营量增加的需要,粮食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相应添置了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企业的资产存量逐渐增加,但是,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来看,却相对下降。一是客观上粮食企业季节性经营较强,造成部分固定资产淡季闲置;二是一些设备不足,设备不能及时大修而导致闲置;三是为提高技术装备等级添置新设备,使一些旧有设备“睡大觉”;四是盲目引进或进行技术改造,造成新旧设备不配套而同时闲置。 4、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集体吃国家“大锅饭”。最近几年,粮食企业普遍开展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兴办集体企业,不仅解决了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而且,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举办初始,为扶持集体企业,一些粮食企业不同程度地投入了部分固定资产,而且投入的固定资产绝大部分又是无偿使用的。另外,在集体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还有一些粮食企业将其国有资产无偿的投入集体企业,供其使用,而资产的折旧、大修由国家承担,形成了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