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曲 40 首(炼字、修辞、哲理、典故、画面)梳理一、炼字动词】诗/词句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生”“入”二字使阳”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与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将大自然人格化,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表现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表吏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望岳》)“会当”(副词)和"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栖息、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悠然”(副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与出了采菊时无意间看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与出了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溅”“惊”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通过“花”“鸟”表现出来。移情于物,感时伤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副词)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