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曹媛龙祖胜(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内容提要:课改专题是以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是我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我们尝试着建立了市教研室、区县教研室、学校三级专题研究网络。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也是推进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促使教师走出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学成长的道路。本文从专题研究的定位、特点、实践以及开展专题研究工作的反思,谈了我们对专题研究的理解与认识,尚有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关键词: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实践2001年,我市大港区作为国家级小学课改实验区先行进入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后,随着课改实验影响面的逐步扩大,2003、2005、2006年秋季我市小学、初中、高中先后全面实施课改实验。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发现,教师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而课改的顺利实施也期待着这些问题得到尽快地解决。在这样的情形下,2005年10月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首先启动。随后,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专题相继启动。课改专题是以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为更规范地管理、指导专题研究,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市教研室先后研制了《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专题管理办法》(津教委基[2006]8号文)、《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专题结题工作细则》(津教委基[2007]3号文)等文件,要求各区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引领广大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感课改专题研究在促进教师行动研究、深化课改实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专题研究的定位对专题研究的定位,我们是从“教育实验研究”与“课改专题研究”的异同分析,来认识、理解专题研究的。在2005年小学课改专题启动会上,我们第一次提出“专题研究”的概念。市教研室副主任秦泽明在会议的讲话中,对“课改专题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初次的比较,认为它们同属于教育领域的研究,都应该按照规范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组织实施。但专题研究更具体、更微观、时间短,而实效性与针对性更强。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的反思与行动研究。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科研要求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这对于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难度较大。而专题研究则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不仅能满足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而且容易见到成效,使教师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激励,从而激发更大的研究热情。课改专题研究在市、区县教研室和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下进行,教师的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能落实。随着各种研究材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由浅入深,一些内容可以成为科研的一部分,一些研究专题可以转化为科研课题。实践证明,专题研究可以引领教师逐步步入教育科研之门,可以为科研打下多方面的基础。随着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在2007年高中课改专题启动会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专题研究应属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范畴。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在报告中再次对“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至此,我们更明确了专题研究的问题必须来自学校、来自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实践,其研究的主体必须是教师,而研究的成果也必须直接作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专题研究应该是基于校本教研而开展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应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是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从研究的角度说,专题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研究。从行动的角度说,专题研究又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