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维护和维修技术的进展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随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和维修理论的出现,维护与维修技术的范围已经由原来的拆卸检查、零部件翻修扩展到对整个运输设备的性能和系统进行监控和检查。在防止运输事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部件的拆装检查,维修技术的重点也转移到检查和监控技术上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有:(1) 无损检验技术无损检验是指利用声、光、热、电磁等物理效应在不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下检查工件的表面和内部缺陷,主要方法包括:目视光学检查。这是通用的检查方法,为了弥补人眼视力的不足,利用了多种光学辅助设备。为了进一步加强照明,使用了反光镜、照明灯等。为了增强分辨率,使用放大镜、显微镜。为了在不拆卸分解的情况下观察视力达不到的地方,使用了从医学仪器进展起来的内窥镜,在检查一些筒状零件中,内窥镜发挥着重要作用。磁力探伤。利用磁粉和磁粉液涂在零件表面,在磁场的作用下,磁粉在缺陷旁聚集以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表面裂缝。射线探伤。主要使用 X 射线对零件内部进行透视或照像,在一些特别情况下也使用一些穿透力更强的射线(如 γ 射线)来探伤。超声探伤。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零件内部缺陷。涡流探伤。利用物体在电场中产生涡流的情况,探测表面缺陷。(2) 车载维修系统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进展,在机车车辆上安装了车载维修系统,可以在交通工具运转中发现、检测、记录故障,并可以对于一些故障进行分析,使维修的水平大幅度提高。a.对机车车辆各系统的故障探测和报警系统。这些系统能监控和记录车辆的运转状态、技术性能和数据,在出现故障时报警。初期的这类系统独立向乘务员发出信号。随着计算机的进展,这类系统可以统一向管理计算机输出信号,再在综合显示的仪表上显示,并传输到远程维护与维修中心。b.中央维护计算机。其功能是接受来自各子系统的监控和故障信息,把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驾驶室中的设备上,并推断失效原因,向记录系统输送。有了中央维护计算机后,乘务员可以在驾驶中了解故障情况,及时实行对策;场站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得到事故的初始记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现代化管理的进展,整个生产活动进入了信息时代,对铁路设备维护与维修将会不可避开地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设计、制造和维修的一体化,将使维护与维修工作向快速化、集中化进展。新的维修思想已经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维修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