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大地上的事情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苇岸(19601999)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百年中国唯一的大地之书汉语世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能力目标: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情感目标: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赏析点评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悟作者对大地的深情。 教学难点: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疏通文字 《大地上的事情》赏析 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当他发现世界所呈现的物质与精神的悖谬,物质文明、现代进程是“一个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慧而不是美好的时代”,因此,他执着地把寻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为理性的文化思考。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行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异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纳拟人或比方,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里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对季节的怀念:“秋天,大地上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着来自任何一方的实行。每到这个季节,我便难于平静,我不能不为在这世上永不绝迹的崇高所感动,我应当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应该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启迪。第一场秋风已经刮过去了,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里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 苇岸自称“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