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_第1页
1/7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_第2页
2/7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_第3页
3/7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 又见文理之争 石野樵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一句话引起了无数非议,他向教育部建议称,高中之前,除数学外,学校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大量增加人文类、特别是艺术类课程,大量增加体育课,可开设不进行考核的第二第三外语。 虽然这建议听起来异想天开,也绝没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争论中有意思的不是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因为教育之弊已是陈年旧题,倒是他挑起的文理之争颇值得关注。 长久以来,人类都面临着一个文化困境,那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价值体系之间逐渐分裂和对立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题库细化,人文题库的领地日见狭窄,地位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自许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人类被技术异化,越来越忽略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进程中,中国算得上是个后发国家,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却丝毫也不比西方国家浅。五四运动提出了两大口号科学与民主,二者原本是并驾齐驱的,但随后近 100 年,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不能友好相处,甚至常常互相仇视。 在政治领域,过去的 30 多年里,工程师思维主导了整个国家的进展建设,但进入新世纪,社会矛盾剧烈,让工程师式的治国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捉襟见肘,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政坛高官确实有人文题库背景者越来越多。 在教育领域,过去 30 多年,同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新世纪以来,对人文精神丧失和人文教育缺失的批判声也越来越响亮,但像钱文忠这样,直呼要求取消理化课程的建议,是第一次。虽然这些只是网络谈资,当不得真,但却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而与前 30 年的对比,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深层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科技愈发达,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便愈发严重,对人文精神的渴求愈发强烈。但人类的进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体系都是紧密相连的,即便是最尖端的科学发明,脱离了人文内涵,也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面目可憎。但反过来也一样,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一个没有科学信仰的民族,也难以对他所处的世界有客观且真实的认知,更何谈建设新的文明?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育而言,科学与人文都不可偏废,我们不能活在单纯的科技中,也无法仅仅凭借人文精神就度过历史的漫漫长夜,个人的修养与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