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名师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访问老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讨论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妙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亮,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假如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讨论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⑵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讨论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妙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第 1、2 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 3~6 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 7 节为第三层,回应第 1、2 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 3~6 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宝贵的密码一句? ⑶时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