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Q 正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一、学习要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 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 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 1918 年到 1922 年创作的小说 14篇,于 1923 年 8 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 1924 年至 1925 年创作的小说 11 篇,于 1926 年 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 19 世纪木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2、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意图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 Q 的悲惨处境,是为了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写阿 Q 倾向革命的本能,是为了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3、情节结构 第一章 《序》 引子 介绍阿 Q 的身世 开端 集中描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发展 阿 Q 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高潮 阿 Q 在辛亥革命中的种种遭遇 第九章 《大团圆》 结局 阿 Q 的悲惨结局。1 4、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 Q 性格和阿 Q 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