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一)《烛之武退秦师》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代词说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名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不辞劳苦推托,动词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2.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C)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B.C.D.【解析】A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项中的“易”为“替代”,D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认为)【解析】B“厌”是“满足”,C“微”是“如果没有”,D“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8.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10.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11.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唯命是从D.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B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13、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