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势发展一般来说是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汉武帝时期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成为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大学时期,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阶段。对于大学生,这个时期对于自身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这更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儒学的“德治”、“人治”等思想。阅读古代思想百家的书籍,在塑造人格和修身养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清朝末期以及后来抗日战争我国所遭受的苦难后,大学生更应该发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自身,强力祖国。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民族力量,理想道德虽然说是儒家文化奠定中国文化的思想的基石,但若要深究在这指的“儒学”是指的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即兼采诸子百家(墨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样的伦理道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而绵延不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包容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的“兼爱、非攻“、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文化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成为人们道德审判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虽然世界在不断进步,中国的发展也日趋强大。但随着社会实践,便可清楚地认识到,”仁“、”义““孝”这些道德观,仍是现在人们的首要提倡和认可。大体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不倒的旗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富贵不能淫,贫穷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和骨气。2、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道德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领域之中。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作用。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的思想文化不仅在各种思想领域中渗透,而且还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封建时期末,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时期。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虽然对于当时奉行的程朱理学,作者是予以批判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人仍是在这些思想文化熏陶及感染中,进而孕育的这些思想,而儒学就是基石。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说到礼,便是孔子一直奉行的。这位圣人曾说过“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想必“礼”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它倡导了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保证了人与自然携手并进。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的充实发展和创新。说起中华名族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一直有个误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其实不然,这里的主体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强调的“雷锋精神”、“航天精神”。而在科技日益强大的新中国,在现今的大学校园,我们大学生要反复强调和重视的一直是这些“嚼烂了”的精神。现在的社会那些旧时代的东西(报纸、信件、明信片)似乎渐被新时代的电子科技(手机、平板电脑)取代,而其中所富含的文化精神也渐趋冷却。在这种紧张的时刻,大学生应该利用校园图书馆及校内的宣传信息牢牢把握这种新时代将要失去的东西。在人情日趋冷漠的今天,民族精神的延续显得极为重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靠的是什么?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纵观如今的大千世界,物质生活比过去更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确实贫乏了。一些人的道德品质都沦丧了,人一旦拜金、享乐。俗话叫:“人家不打自己倒”。药家鑫案件虽然说是个案,但教训深刻。如果,其家人或学校,在为药家鑫提供优良的钢琴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