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 题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重点难点1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方 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自主学习一·研读第三段(一)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第 3 段,解决本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1·【原文】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原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原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学生笔记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4·【原文】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原文】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余之所得也【句式】合作探究(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5.用“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拓展延伸艺术享受褒禅山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 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