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3.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目标重难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 .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 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 年 3 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 年 8 月 29 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2.背景简介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