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一、寻找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差异点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的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做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有浅入深、由易及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