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3篇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3篇_第1页
1/7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3篇_第2页
2/7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3篇_第3页
3/7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 3 篇 假如一片地方全都是山,连绵不断的,这种地方叫山区;假如一片地方全都海拔特别高,超过 1 千米或者更高,那这个地方叫高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气和温室气体 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大气分层: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1 温室气体产生效应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一种热辐射)的能力。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 μ 来表示。 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 Δμ=0 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也就是说,温室气体是拥有偶极矩的红外活性分子,所以才拥有吸收红外线,保存红外热能的能力。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 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 )₂ 大约占了 26%,其他的还有臭氧(O )₃ ,甲烷(CH )₄ ,氧化亚氮(N O)₂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大自然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1 风的形成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初中地理之风和气体3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