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牛刚毅2007 年 12 月 9 日,由天津市静海一中和我校联合举办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每学科由静海一中的一位教师和我校的两位教师在同一上午依次讲同一课时的内容。物理学科由我和王文忠老师与静海一中的王静老师“三人同唱一首歌,共同切磋求改进”,前两节由王文忠和王静老师主讲,第三节由我在高一 211 班主讲,课题为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一、对教材的理解:超重和失重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 I 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的综合运用。二、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情出发,针对许多学生认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这种牢固的错误认识,首先进行了知识补偿,分析了弹簧秤的示数和物体重力的关系,在研究了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变速运动时弹簧秤和台秤的示数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之后引出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计算升降机在各种运动中人对体重计压力的变化规律探究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透过视频、创设情境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在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作者:牛刚毅 1高一物理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中拉力和压力的计算。3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4 教学流程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视频:多媒体展示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