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运用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进 展 和 全 球 竞 争 的 加 剧 , EMS 企 业(ElectronicManufacturingServices,电子制造服务业)的产品成本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产量”等单一成本分配基础的传统成本法的弊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能大大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上如何实施正逐步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的焦点。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计算原理1988 年,易中胜等人对作业成本法做了介绍,开创了我国讨论作业成本法的先河。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余绪缨教授等人全面介绍了作业成本的计算、框架、内容和与管理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随后涌现了大批关于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和实践应用讨论的文章。(一)基本概念“作业”(Activity)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连接资源与产品成本的桥梁。这里面的“活动”可以是非常具体的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类活动。按作业的产出方式,一般可分单位层次作业、批量层次作业、产品层次作业和设施层次作业。“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指的是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它首先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各种资源费用归集到各种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各种作业成本归集到各成本对象上(如产品或顾客等)。以“作业”为中介,是 ABC 处理成本问题的核心理念之一。“成本动因”(CostDriver)指的是隐藏在制造费用后面的实际推动成本发生的因素。通俗地讲,它是成本形成的起因。成本动因可以是一项作业、一个事件或者一项活动,它支配着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发生。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前者是资源与中间成本对象(在 ABC 下,是“作业”)的中介;后者是作业与最终成本对象(如产品等)的中介。(二)理论基础ABC 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通俗地讲,企业是为了制造产品、提供服务并满足客户需求而做一些工作,而工作需要使用到资源(如人),并因此产生成本。(三)计算原理ABC 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ABC 的计算原理是首先要建立各作业中心成本库,然后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