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儿童—知识—社会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究与讨论。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讨论。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它表明人类文化的进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发现和进展。 情境教学就是这样在教学中讨论,在讨论中教学,一步一步向前进展。情境教学的多元化,情境教学的普遍性,使它呈现出进展的美好前景。 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在国际国内教育的不断变革,从科学化走向情感化、人文化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 1.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通 走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 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那么怎样的客观外物能激起儿童的情感呢?我便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中优选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到小河边观察小蝌蚪;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踏雪去欣赏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风姿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我都带孩子们去观察,去欣赏社会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境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这是真正的语言的综合实践。比方,到现在我还记得孩子们在春天里看到孔雀开屏,就脱口而出孔雀张开漂亮的翅膀要和春姑娘比美;看到蒲公英向四面展开的绿叶,说那是二月的风伯伯剪裁的;看初升的月亮,说月亮悄悄地爬上树头,天边的树丛仿佛伸出长长的手臂托起一轮明月真正做到了孩子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精彩习作,真所谓情动而辞发! 这让我感悟到学习语文必须把孩子带到生活中去。儿童进入大自然、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语言便逐渐丰富而且生动。那种以儿童知识封闭的语文教学观是残缺不全的,因为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情境教学正是让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猎取习作题材,儿童知识社会三者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