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师资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关键在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乡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关键所在。综合近年来学界观点,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内部需求和外部要求下,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即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此外,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一脉相承,都是强化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的是教师个人,而“教师专业化”则更注重教师群体。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但长期以来,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特征没有得到科学的认识,其所处的环境与城镇大相径庭,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专业发展机会较少以及缺乏社会认同,导致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因此,亟待提高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一、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1. 教师的专业理念不足(1)职业认同度不高乡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容易让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降低职业认同度。乡村小学的教学硬件环境较差,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小,边缘地区的村小甚至一个班只有一位教师,所有学科的任务都落在这名教师身上。这种现象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带来不便,还给教师自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导致教师负担重思想出现偏差,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2)教育教学态度消极乡村小学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工作。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对于是否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能真正教好孩子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无论什么教育教学活动都没有参与的欲望,本是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活动成为了形式,这就导致整个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始终处于停滞的状态。(3)对学生了解不够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情分析,缺乏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的意识。乡村小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有着特殊的家庭状况与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