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八篇_不知杨绛先生在写《我们仨》时,是怎样一种的况味!垂垂暮年,独自回味着一家三口或辛或甘的往事,苦苦思念着再也回不来的丈夫和女儿,定是五味俱全,岂是伤感二字可以了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八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八篇 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爱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伤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愁断人肠! 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 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宁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间。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间,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八篇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楚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用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