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5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制造性,老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假如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 1 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 24 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 57 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