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_第1页
1/17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_第2页
2/17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_第3页
3/17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痴(chī)想 诱(yòu)惑 喧(xuān)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 (shùn)瞬间 (níng)凝成 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旧: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 诱惑(yòu)一瞬间(shùn) 隐秘(mì) 四、辨析近义词 痴想 幻想 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六、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 年)等。 2.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悟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