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X X 论 文题 目: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论 文 完 成 日 期 20XX 年 XX 月 邓小平对和谐社会的启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中蕴含大量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当前,我国改革进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深化讨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今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进展是硬道理”,为社会和谐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果断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彻底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根本转移。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进展生产力,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进展生产力”,[1]并且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其次,从实践层面上,在推动社会进展过程中,邓小平认为,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但只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进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经济进展不起来,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先把经济搞上去,“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这个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进展,邓小平将这一切概括为一句话:“进展才是硬道理。”[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进展是硬道理”,这是基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邓小平把进展问题提高到时代根本主题的战略高度,从而科学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为建立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二、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为社会和谐运行提供了牢固的法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领导下,一方面加强民主建设,希望逐步实现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邓小平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民主必须形成制度,“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