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现状探究摘要:在近 20 年改革的曲折进展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进展趋势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进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 年至 1984 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 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 1979 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3)进一步进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进展。1981 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 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 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