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社区管理体制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在阵地建设、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社区在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得到广阔群众的肯定。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切入点,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多措并举,形成了精神文明区域共建、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目前,已有四个社区创建成地区级精神文明社区。但是在进展的同时,社区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此,**县编办深化 7 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政府所在地**镇总面积 8 平方公里,总人口 2 万余人,下辖 7 个社区。每个社区设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1 名(社区为主任、书记一肩挑)。每个社区办公场所在 450 平方米以上。社区工作人员共 120 余人,其中镇政府行政人员 12 人、站所事业人员 16 人、公益性岗位人员 80 人。 二、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社区作为我县城市社会基础管理服务平台,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方面,其功能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社区建设和体制运行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体制不顺。一方面因为社区属群众性自治组织,所以从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上无法纳入行政或事业机构,而无法核定相应财政编制,从而无法保证人员的稳定性。而别一方面,在现实工作中社区又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使得社区在其机构性质和社会功能上陷入两难。 (二)职责不明。因为社区在责、权、利上的不一致,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大量来自镇党委、政府及县党委、政府各部门下派的工作任务。比如计划生育、民政、综合治理、消防、环保、爱国卫生、劳动保障等都有工作任务。“社区是个菜蓝子,什么菜都往里装”,这就使社区居委会几乎成为了任何部门都可以随意指挥和使唤的“受气包”,分管各项工作的领导一安排,谁也不敢怠慢、谁也不能得罪,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种默认,自然的承担起各项工作,甚至对社区自己的职能界定模糊,什么该干该管,什么不该干不该管已分辨不清,直接导致了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职责权限范围以外的工作,其本身应有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职能被弱化,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人才不稳。由于政府工作机构和人员并未延伸到社区,因此,政府在社区的工作基本由社区居委会组织承担。基于社区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