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课件CATALOGUE目录•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常用中药材及其功效•常用中成药及其临床应用•中药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中药安全性评价与合理使用•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01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中药学的定义以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对象中药学定义及研究对象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用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指在中药配伍中,某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需要避免同时使用。中药药性理论与配伍禁忌配伍禁忌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类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等多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特点。制剂特点中药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等特点,能够针对疾病的多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疗。中药制剂类型及特点质量评价通过对中药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标准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药材质量标准、饮片质量标准、中成药质量标准等,以保障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控。中药质量评价与标准02常用中药材及其功效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解表类中药材01020304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清热类中药材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祛湿类中药材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人参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黄芪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当归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熟地黄补益类中药材03常用中成药及其临床应用板蓝根颗粒01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感冒清热颗粒02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藿香正气水03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感冒类中成药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川贝枇杷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复方鲜竹沥液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黄黏稠。咳嗽类中成药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保和丸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健胃消食片开胃消食。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大山楂丸消食类中成药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妇科千金片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见上述证候者。妇科类中成药04中药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中药通常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综合治疗作用。整体调节作用中药通过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对同一脏器或组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根据机体需要进行适应性调节。中药可通过抑制或激活酶,影响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从而产生药理作用。对酶的影响对细胞膜的作用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中药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