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医扁鹊碰到固执的蔡桓公——《扁鹊治病》文本解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痛苦,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选自《扁鹊治病》 是的,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四次否决,几十天的时间一代君王就此归西而去。扁鹊走了,“”蔡桓公也 走了 。两人不同方式的离开,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考。这种思考便是寓言的魅力。 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像《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愚公移山》、《叶公好龙》,《扁鹊治病》就是其中一篇名篇。于是从寓言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个寓言故事的生成一定是有某一种道理来进行支撑。那么在《扁鹊治病》一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是由谁来主控的呢?自然是作者韩非子。对比作者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扁鹊治病》的寓意我们便会有所发现。一、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首先请允许我 对作者韩非子做一个简单介绍,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 韩子 或 韩非子 ,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他从 观往者得失之变 之中探究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这些著作中也透露了韩非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讨论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又如: 世异则事异 (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我们再来看看《扁鹊治病》一文的主要寓意: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判,防患于未然。对比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扁鹊治病》的寓意,我们不难发现,这根据实物的改变来变化行事方法的思想主张与防患于未然,及时改变缺点、错误的寓意简直不谋而合,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思想主张与寓言背后的道理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作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