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砂浆面层的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施工中常见的水泥砂浆面层工程质量事故有:起灰、空鼓、龟裂、裂缝、倒泛水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原材料、施工等两方面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要进行处理。 一、具体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一)起灰 产生原因:水泥标号低,或使用过期受潮结块水泥;砂子粒度过细;水灰比过大;砂子含泥量过大;压光过早,或压光过迟;养护过早或未养护;水泥砂浆受冻;未达到足够强度时即承受荷载。 处理方法:(1)小面积起灰,用磨石机将起灰部分水磨;(2)大面积起灰,用钢丝刷将起灰部分浮砂清除,并浇水湿润,然后再用水泥:107胶:水=1:0.25:0.35的胶浆作底层,在其底层初凝后终凝前再涂面层,胶浆比为水泥:107胶:水=1:0.2:0.45,面层通常刷2~3遍,须在前道已干的情况下再刷后一道。最后进行养护。(3)对严重起灰的水泥地面,应作翻修处理,即将面层全部剔除掉,并凿毛湿润,再刷一道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掺入适量的107胶)再用1:2(体积比)的水泥砂浆铺面层,并随刷浆随铺面层。 (二)空鼓 产生原因:垫层表面清理不洁净,有浮灰或其它污物;垫层表面浇水不足,过于干燥;垫层表面有积水,使水灰比突然增大;涂刷的水泥浆已风干结硬。 处理方法:(1)对于房间边角处的面积小于0.1m2,且无裂缝的空鼓,一般可不作修补;局部翻修时,应将空鼓部分凿去,凿进结合良好层30~50mm,于修补前1~2d,需将面层冲洗湿润。修补时,先在底部及四周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道。若面层较厚时,分数次修补,每次厚度不宜大于20mm;终凝后用湿砂或湿草袋养护。(2)对于大面积空鼓,应将整个面层凿去,底层凿毛,重新铺设新面层。 (三)龟裂 产生原因:水泥强度低,安定性差;砂粒过细,砂浆搅拌不匀,水灰比过大;底层干燥,铺面层前未充分湿润;温度过高,风吹日晒,浇水养护不及时;面积过大,未设分格缝;基层强度不够;施工荷载过大。 处理方法:由于造成地面龟裂的原因较为复杂,故在处理前应将裂缝原因调查清楚,然后再进行处理。如裂缝细微,无空鼓现象,且无液体流淌时,一般可不处理。当裂缝较大时,可用水泥浆(107胶水泥浆)封闭(或批嵌)处理。如裂缝因结构变化造成的,则需结合结构情况一并处理。 (四)沿楼板宽度方向的裂缝 产生原因:由于板端产生负弯矩引起的裂缝;板中预留钢筋锚固不牢;楼板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