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环境与煤矿安全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众所周知,煤矿井下存在着顶板、瓦斯、煤尘、水害、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可能引发事故的地质因素)。事故统计表明:煤矿发生的事故有 60%~70%与地质因素有关,当属地质灾害。因此,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地质因素),实现本质安全化,是煤矿事故预防的重点。在福建省煤矿事故中,局部冒顶、瓦斯窒息、水害事故约占总事故的 95%以上。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地质因素有:①岩石的性质、强度、含水性、透水性等;②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裂隙、火成岩侵入体;③瓦斯的含量、涌出量、涌出规律、瓦斯梯度等;④矿井的充水水源、通道,小窑、老空区的分布及积水、聚气情况等;⑤煤层的自燃倾向。仔细讨论这些地质因素,找出规律, 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冒顶事故与地质环境据统计,福建省煤矿在 1997~1999 年间发生冒顶事故 72 起,死亡 84 人,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2.1%和 50.3%。是福建省煤矿的第一大类事故。因此,开展地质环境的讨论,制定科学的顶板管理办法和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是福建 省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1)冒顶事故的地质因素分析。据统计,福建省煤矿易发生局部冒顶事故的主要地点有:顶板破裂、层理发育易脱层及伪顶发育的回采工作面和煤巷;煤层厚度变厚点、急倾斜煤层和煤质松软的回采工作面和切眼;见煤点和过断层破裂带的掘进工作面;采空区附近等。纵观这些冒顶事故发生的地点, 都与地质因素有关。福建主要含煤地层属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主采煤层的顶板多为泥岩,少数粉砂岩。伪顶发育且不规则,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呈锅底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其完整性和稳定性差。直接顶多为泥岩、粉砂岩互层,层理发育,强度差,受后期构造影响,裂“”隙发育,采动后易形成 人字劈 等。许多案例证明,若不及时支护或支护质量低劣,往往造成冒落伤人事故。童子岩煤系形成之后,受燕山期构造运动改造,褶皱、断层、裂隙异常发育。褶曲的轴 部、断层破裂带等部位岩石破裂易发生冒顶事故。据某矿统计,百米之内竟有几十条大小不一的断层,有顶断底不断。如某“矿 5.11”“”顶板事故,就因为采煤工作面顶板存在 隐形 断层,回柱时又没有打密集柱切顶,造成冒顶死亡 3 人的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