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 2 篇 前不久去看了一部电影《李保国》,。该电影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35 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 10 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下面我就来分享两篇关于《李保国》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爱。 《李保国》观后感 1: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 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 57 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讨论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讨论。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 20 天以内,避开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讨论。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讨论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 3 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讨论生使用。 只有深化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讨论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讨论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