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_第1页
1/19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_第2页
2/19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_第3页
3/19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育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认真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老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老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老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老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沟通后明确: 第 1 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 2 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制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制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 3 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 4 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 5 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 6 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 7 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