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简短五篇 1.中华成语故事简短 程门立雪 北宋学者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 他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颍昌,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钻研学问。 当他四十岁时,程颢死去,他又来到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做老师。 有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访问程颐,正好程颐坐在书房闭目打盹。 这个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他俩不同意惊动老师,又不肯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站在旁边等候。 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而杨时和游酢仍然是恭尊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候。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引申,程门立雪,是指学生尊敬求救,形容尊师重道的可贵精神。2.中华成语故事简短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 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慧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3.中华成语故事简短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根据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吵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吵,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