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笔记到论文 这么些年,我基本的工作形态还是看书、写笔记,写论文都是因为某些外在原因不得已写的,当然写完后觉得也很有意义:对别人没意义,但算是对自己读书思考的一个整理。写文章会逼迫自己表达,有清楚表达的压力,才会有想透彻的动力。但如此说来,写论文对我来说不过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读书笔记:从某个比较具体或实际的问题入手,重新整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暴露其中不清楚、不彻底的地方,作更清楚、更透彻的思考和表达。笔记的局限性在于,我往往会被原书的论证线索带着走,不太会以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组织书本中的内容。写“论文”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但也因此,我很难找到写论文的真正意义:我们一般认为,论文是对某一领域的创新、推动,是对学术共同体作出的贡献,而不仅是自我训练。学力不足自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不过也有不少我信任可能水平还不如区区在下的人文章一篇接一篇写,而且写得意义感盎然。我想了想,他们大概是以下面几种方式找到写文章的意义的。 ① 以问题意识为问题意识 我一般把这类文章叫“青年才俊文”,特点是纵论古今、横跨东西,格局很大、眼界很高。其问题意识一般是讨论问题意识,也就是说,他可能会解释一个具体的文本,但这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在,他真正想做的是借此展现一种做学问的状态、风格,向他认为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抱着幼稚、无知见解的学界介绍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类文章一般以古今之争、现代性危机、今日如何做一个中国人、文明主体性等宏大论题结尾,意思是大方向我已经指明了,剩下就等你们普通学者去推动具体工作了。 一种变体:换个经验材料,把常见的理论说一遍。经验材料起“话头”的作用,结果往往对经验现象没作出什么有洞见的解读,理论上也没深化,实质上只是找个由头以大师的姿态把大师的话再重述一遍。 ② 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论文,引介古代大智慧/西方新思潮,然后谈对当代/本土 XX 建设的启示。 比较精致、X 格比较高的说法是,当下的中国和西方的某个阶段具有相似性,因此面对着共同/共通的问题,而西方历史上的先哲已经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极为深刻的思考,因此,思考他们的思考就是在思考最具当下感的现实问题。于是,他们的论文就理所当然地写成了对经典文本人物的讨论。 还有一种特别有勇气的说法是,存在着恒常的人性和处境,因此古今哲人面对的其实是同样的问题,最基本的那些问题是永恒的、不受历史语境限制的。然后持这种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