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和我的祖国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南水北调的彩色图片。图片下方的文字告诉我:这是一个酝酿很久的国家梦想。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中学生。看着图片上血管一样的三条红线,我天真地想,假如中线工程哪天破土动工了,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 2025 年 7 月,我到南阳邓州去看望一位同学。车子途经一个施工施工场地的时候,因为堵车,我就从车上下来透透气。放眼望去,一条十分宽阔的壕沟正在开挖,机声隆隆,数不清的民工在挥汗如雨。出于好奇,我向离我较近的一个民工打探。民工自豪地介绍说,这是南水北调的引水渠。没想到我竟到了令我神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现场。那天,我在渠边站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2025 年 12 月的一天,我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河南卫视正在直播南水北调的试水画面。屏幕里,陶岔渠首大坝的闸门缓缓开启了,清亮澄碧的丹江水喷涌而出,汩汩奔流,向着遥远的北国澎湃前行。至此,从 1952 年 10 月*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艰苦施工,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而成的南水北调梦,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 渠行千里,水润大地。豫、冀、京、津 4 个省市沿线约6000 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丹江水。 2025 年,我参加了一项水资源调查,实地踏访了南水北调的几个标志性工程——烟波浩渺的水源库区、蔚然壮观的长渠大坝,“河上飞河”的沙河渡槽、“江河相遇”的穿黄工程。这些高难度的水利项目,每一个都给我的心灵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 一泓清流,流淌着中原儿女满满的家国情怀。 【篇二】 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当时全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连课本上都写有振奋人心的时间节点:2000 年。 那个时候,2000 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遥远啊!我们常常掰着指头算着,到 2000 年时,我们有多大,四个现代化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那真是一段漂亮而幸福的时间,我们希望着快快长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语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展望一下 20 年后的生活。我们一个个文辞激扬,热血沸腾:“长大后,我要为实现四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准确传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