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人才培育探究与实践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工程人才培育改革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行业优势高校,北京化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化剖析"大化工"特色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育瓶颈,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与创新思维融入工程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培育模式、创新创业、工程师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来自瑞银中国的讨论显示:中国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步升级为"工程师红利",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提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第一资源。 化工类行业调查显示:当前石化企业生产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为 21.2%,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xx—20xx 年)》中提到的 28%还有一定差距,从当前化工类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趋势来看,高技能劳动者每年有近 5 万人缺口。北京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亮的大学,突出化工特色,培育具有"大工程观"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学校的必定选择。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化工类工程人才培育存在的"工程教育离散化、独立化,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化工企业生产要求高,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践压力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逐渐脱节"等问题,学校确立了"立足需求—固本革新—回归工程—走向高端"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化工"工程教育理念,把真实的工程体验和创新精神融入到工程人才培育的过程,将理论学习、科研体验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培育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育探究和实践。 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构建"大化工"特色课程体系 20xx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职业》报告:对 20xx年人类关键的十大能力进行了预测并排名,其中解决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制造力位列前三。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新工程师面临的不再是"知道什么",而是"解决什么"。因此,学校牢牢把握产业需求,深化剖析"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托学科优势与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出螺旋递进的"大化工"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大工程理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通过"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而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育。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究"大化工"新型工程人才培育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应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究和实践本研贯穿的工科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