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休闲自我评价范文 工作和休闲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长,休闲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在现代社会,增加休闲时间是一个全球运动,也是现代化进展的必定结果。但是,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通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工作的压力直接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时,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人们收入提高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人们欢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而关注欢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和实现人们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 平衡工作与休闲时间的比例 自从 1886 年 5 月芝加哥的工人反对一天工作 10-12 小时工作制而为争取 8 小时工作制掀起罢工浪潮起,人们开始寻找和实现工作与休闲的平衡。国际劳工大会为了缩短劳动者的工时,先后在 1919 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第一号公约中规定,工业企业工作时间一天不得超过 8 小时,一周不得超过 48 小时;在 1935 年,国际劳工大会又通过了《关于一周工作时间缩短为 40 小时的公约》。从此,8 小时工作制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确认。后来,进展中国家陆续实行了 5 天工作制。我国在 1995 年开始实行了一周 5 天工作制。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 天(发达国家大约为 150 天),这意味着人们有 1/3 的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 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进展中国家,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平衡还没有真正实现。据去年底美国 AC 尼尔森市场讨论公司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等 46 个国家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更好地均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成为了全球被采访者新年愿望的第一位,而避开人际关系的危机、更多地锻炼身体和增加薪酬等排在其后。可见,平衡工作与休闲时间的比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愿望,还没有真正实现。 工作应有兴趣有目标有节制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很多。要懂得工作,就要对工作有兴趣、有目标、有节制。 首先,工作要有兴趣。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常常参加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的人对社交性、文艺性、多样性的工作有兴趣;有的人对持久细致的工作有兴趣;有的人对有条不紊、刻板平静的工作有兴趣,等等。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将职业选择看作是一个人人格的延伸。他认为,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