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老师心得体会 常听到领导和老师们这样评价讲课老师的课:“这节课作为一节常规课来看,作的还不错,但要以公开课的标准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面固然有客套、鼓舞的成分。但言语间将家常课与公开课放在不对等的地位,我却不敢苟同。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题目叫“家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里面已经谈到家常课对老师、学生的成长,对落实新课程的重要作用。 从事老师职业,我们一生的教学时间大多是在家常课中渡过的,能作公开课的机会只占微小的比例。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抓住绝大多数的家常课对学生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还是仅仅抓住那么几次公开课,让学生体验一下新课程教学的“魅力”? 有不少老师在参加各级公开课后,除了对讲课老师精彩作课的赞美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平常教学,哪里有精力这样去做?于是,教研员也发出了这样的言辞:一个学期好好讨论一至两节课,其它的课作为常规课教学,落实好“双基”即可。 作一节公开课确实要花费许多精力。优化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及教学具、对教学各个细节的预设等等。作为一线老师,只有在作公开课时,才会加班加点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亮出最佳的教学风采。但在平常,课头儿多,课时多,空堂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完成各种管理事务等。要想按公开课的标准来准备并实施家常课,实属不易。 于是,我们的家常课就成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常规教学检查,在网上下载的现象甚多。课前基本不准备什么教学具,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情景再次显形。课堂教学随意性强,对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行压制,甚至是满堂灌式的教学…… “引导主动学习”的实验经验和新课程理念被抛置脑后,教学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缺失;老师专业成长滞步不前。导致了种种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的激情渐渐消退,上课不爱发言了,不爱思考了,不爱动手了,只同意听从,只会做题……上公开课时,学生参加度也大打折扣,老师的’引导也是生拉硬拽,极不自然……老师往往会怪怨学生不配合,或者思考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岂不知,学生已经形成了听从的习惯,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已经熄灭了创新的激情,他们怎会配合?自已在平常的教学中已随意成性,如何能在一两次公开课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把每一节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不一定要你准备大量的材料,准备多美丽的课件。如:分组的材料简化为演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