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反思制度老师是学校开展最宝贵的资源,“反思+实践=专业成长〞是现代老师自身开展的必由之路。老师要勇于并善于解剖与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重视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开展。为提升老师自我专业能力,使老师坚持开展教学反思,并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特制订本制度。1、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表达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从教学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反思学生的当堂反响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的课堂即时效果与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进行的阶段教学效果等。4、反思通常是实践者或行为主体的独立思考。但为了促进反思、提高反思的成效,应注意开展一些合作式的反思活动:如同伴间的批判性对话、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专家对话和咨询活动、反思沟通或研讨活动等。5、要坚持实行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纳片断旁注、结论感悟、案例点评、经验总结、失误反思、阶段回忆等方式进行反思。6、教学反思要坚持一课一反思一记录,属于常规性的反思,可以直接写在教案里;对自己教育实践的认识与感受,行动讨论过程中的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形成高质量的深度反思,每学期至少两篇〔期中期末各一篇〕。7、建立鼓舞机制,学校教科研室在期中、期末收集并统计老师撰写的教学反思,学年末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并在老师考核、评先等活动中给予一定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