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村距**县城东 38 公里,300 户,998 口人,耕地面积9236 亩,党的 xx 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吹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使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焕发了勃勃生机,是什么原因使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今后如何用科学进展观指导我县新农村建设?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我同县经科委和 祥顺镇的政协委员,对**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把进展生产放在首位,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经济进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且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进展方向。若村集体捉襟见肘、农民囊中羞涩新农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村原本旱田面积较大,种植的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但由于**村的土壤结构、地势和传统粮食价格的低弥,致使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脆弱。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新的课题。于是村“两委”便动员群众将各家旱田地改为水田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稻。光说种,水哪来?技术谁会?谁敢先吃这第一只螃蟹?于是,村两委在秋收后首先组织党员干部、有积极性的部分农户和干部的亲属做示范。把旱田率先改成水田,并新修了水渠把西北河水引到地边作为灌溉之用。另外,利用冬闲的时间请县、镇的农业专家来村里讲授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方法、技巧。通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先改地的农户得到了甜头,其他农户也消除了疑虑,便纷纷改地,截止到 XX 年**村所有能够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均改成了水田,面积以达 7450 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80%以上。水稻调优调绿达到 97%,水稻种植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中棚育秧达到 90%。 同时,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一是在不适宜种水稻的旱田地里大力进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种植小杂粮、粘玉米、红小豆、白云豆、甜粟、棚室菜等非粮经济作物并通过订单,确保销售渠道。大豆高质高油种植面积已达到大豆种植面积的 70%以上。二是在北药种植开发上,几年来,他们对村内的浅山区进行了实地踏查,并对调查结果并进行了仔细详实的分析论证,同时结合不同种类药材对外部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客观要求,科学的确定了以五味子为试种品种。三是充分利用地处浅山区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农户进展食用菌栽培。以县里其他乡镇食用菌协会为龙头,组织农户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分散管理经营,统一收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