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解析《绝句江碧鸟逾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进入蜀地之后所作的诗歌,诗文的前面的一、二两句用以描写景象,而第三、四两句则用来抒情,全文托景抒情,意味深长。杜甫在这首诗中借美好的乐景来诉说哀情,用客观景象与自身感受的反差对比来强调诗人自己思乡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韵味。 诗歌的主要意思表达的是,翠绿的江水将小鸟的羽毛衬托得更为洁白了,青山苍翠欲滴,鲜艳的红花有如即将燃烧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这样过去了,到底何时才是我回归故乡的时日呢 杜甫的这首诗创作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在蜀中躲避战乱。幸得朋友们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颠沛流离的一户人家得到了暂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这些时日算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间。然而由于杜甫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因此即便在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无时不刻不在担忧着这场未能平息的战火,时刻都深切期盼着能够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描写春天里的美好景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的表达,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情景交融的描述,前两句将景色写得清新秀丽、沁人心扉,深有朝气;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表现了春光虽好却匆匆过境,最后一句则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了浓浓乡愁。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 岁时考试落榜,至 744 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辞,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理想,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旧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