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痛苦诊疗法律规范(2025 年版)一、概述痛苦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痛苦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痛苦。癌症痛苦(以下简称癌痛)假如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法律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法律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法律规范。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痛苦: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痛苦: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3.非肿瘤因素性痛苦: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痛苦。(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痛苦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损害感受性痛苦及神经病理性痛苦。(1)损害感受性痛苦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痛苦。损害感受性痛苦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损害感受性痛苦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痛苦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痛苦。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痛苦和绞痛。(2)神经病理性痛苦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痛苦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痛苦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痛苦、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痛苦。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痛苦、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痛苦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痛苦。2.痛苦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痛苦和慢性痛苦。癌症痛苦大多表现为慢性痛苦。与急性痛苦相比较,慢性痛苦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痛苦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痛苦、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痛苦与急性痛苦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痛苦的发生,除损害感受性痛苦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痛苦的神经病理性痛苦机制,如损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