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10 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10 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能溶解多少物质》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 3 课,是前面两节课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否一样这个活动,让孩子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习一种思维和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征集—得出结论。我们知道食盐能够溶解在水里,那不停地往里面放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一样吗?引导孩子们试着去猜想,那猜想究竟对不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设计实验时,要思考哪些内容。当这些活动完成之后,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分享、沟通实验结果。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样,这里要注意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如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溶解的盐就会少一些,每一份盐的含量不同等。最后,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盐不能再溶解时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这时的溶液浓度是最高的。本课不仅仅只针对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进行了讨论,更是将不同物质糖和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对比,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的科学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充满好奇。同时对于一杯水溶解不同物质糖或盐的量是否相同更是满怀疑问,这对于学习本课的学习都有着很好的铺垫,更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化、不够细致周密,同时法律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三、教学策略1.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功能,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分析结果环节都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沟通来实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育细致周密地考虑问题。2.为了更好的进展学生探究思维,经历探究过程,本设计中将实验过程称取每一份盐和糖的复杂过程,由老师课前称好,告知学生方法即可,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时间。四、教学目标1.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2.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严格法律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五、教学重难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