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个别化教学开展的实践探究] 个别化教学包括哪些 摘要:在实践许多教学创新模式时,往往从形式上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作为学生个体是否从中受益则很难评价。因此,应针对具有特长、兴趣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该教学模式存在于课堂 40 分钟内,可在复习课中进行。在实践中应注意学生编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别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中,同行提出了诸多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也必须明确: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理论探讨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同质性而展开的,这并不符合实际。正因如此,在实践许多教学创新模式时,往往从形式上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作为学生个体是否从中受益则很难评价。而这也就成为了,本文主题提出的出发点。 个别化教学已经在小学基础教育中逐渐展开,从反馈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这样几点不足:(1)对于"个别化"的概念理解不准确;(2)教学实践中的组织环节薄弱;(3)缺少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这三点不足不仅制约了老师的应用兴趣,也降低了该教学模式应发挥的效能。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个别化教学的认识 根据百度词条的定义,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老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由此可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实施对象 个别化教学首先就面临着实施对象的问题,从定义中可知实施对象包括有个别能力和存在能力缺陷的两类学生。通俗来讲,就是特长生和学习吃力的学生两类。在定性的基础上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针对一个班级界定出哪些学生属于前者,哪些学生属于后者。不难看出,若界定不充分将导致个别化教学在针对性上将大打折扣。可见,事先进行学生归类、编组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实施方法 根据定义可知,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场所在课堂内,且实施的时间与正常教学同步。这就意味着,在非开小灶的情况下,如何巧妙的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个别化教学,应成为老师们仔细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单纯从教案的优化方面下工夫是不够的,毕竟在 40 分钟教学时间内难以突出"个别化"的特点。由此,可能还应在校本原则下进行教辅体例编排上的创新。 总之,在小学数学个别化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