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等多种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我先谈一下,本节课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射线、直线、线段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线段的特性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线段的和、差、倍 及角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现阶段,六年级学生还处于对几何知识的直观体验阶段,大多以将直观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和归纳。在小学时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而用符号语言表示线段的大小和用尺规作图等知识却是新知识。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而且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强,能够主动沟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获得知识和体验,并鼓舞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问。 三、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猎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讨论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根据教学大纲和儿童认知进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以及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尺规法作图;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 那么如何来突破难点:由于本节课是对于平面几何的第一次探究,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考虑,我采纳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学法分析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通过 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等 活动,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并经历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全班沟通、相互质疑的合作化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