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第 6 章:语言也在变.docx 1、《语文常谈》第 6 章:语言也在变 6 古今言殊语言也在变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久在那儿运动、转变、进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转变,短时间内不简洁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方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受着不同的转变,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很多多方言。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人人都有阅历,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叫做“古今言殊,四方谈异”。这正好用来做我们《常谈》的题目,这一次谈“古今言殊 2、”,下一次谈“四方谈异”。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照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确定的生疏。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生疏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第 1 页“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国之美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一段用代来一遍,就会有很大 3、的差。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y]、曰、孰、吾。可是系字的意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全都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大多数的字,不是意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大致来,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意没有改,但是在不能用,只能作复音或者成的一个成分。有的构的力量比,如:形、貌、衣、、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里出,如:(美、壮)、朝(朝霞、朝气、朝夕至)、(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其次种情形是意没有改,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的“而”、“与”,只于确定的文体;表示附属关 4、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缘由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者”等等;“美”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不,也不能拆开);“有余”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第 2 页在“八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