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 29 课《古诗两首》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我为三年级师生整理了第 29 课《古诗两首》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 《乞巧》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解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假如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予。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原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 【设计理理念】 李吉林老师说“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本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披情入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反复的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乞霄烛晓”4 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 8 个生字。 初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内蕴。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爱心的力量; 学习借鉴想象在童话中的表达作用,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过程和方法: 情至而辞发,创设真切的诗歌情境,以情”发“辞”,“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