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重视每一单元的起始课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这一单元刚刚学完,进行了单元测试,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这一单元上完了,再来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觉得第一课是否能上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关键的基础。 还记得第一节课《生活中的比》,因为要上一节公开课,所以在备课方面比平常下了更大的功夫,在这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从一个故事中的比,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第二个环节:利用课本上的图片的像与不像,引出长和宽的比。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学比的概念,认识比的前项后项,以及如何求比值。第四个环节:说一说生活中的比的含义。 我记得当时,假如说前三个环节,用了二十多分钟,那么最后说一说生活中的比,这个环节,几乎用了一节课一半的时间,都在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的含义。在课件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也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让学生面对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比,说出它的具体含义,因为说的时间太长,到最后,都没有给学生留下做课堂作业的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这恰恰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第一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理解比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的意义。 比如: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 1:10 生 1:糖占 1 份,水就占 10 份。 生 2:糖和水一共有 11 份,糖的含量占糖水的 1/11。 生 3:糖的含量占水的 1/10,水的含量是糖的 10 倍。 新生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 1:4 生 1:头长占身高的 1/4。 生 2:身高是头长的 4 倍。 某单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 2:1 生 1:假如男职工有 20 人,女职工就有 10 人。 生 2:假如男职工有 48 人,女职工就有 24 人。 …… 尽管每个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对比的含义的理解。 这让我想到了张雄伟老师提到的全景式教学,每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先给孩子们看“一片森林”,现在大框架下去对比有一个广义的理解,具体到后面的每一个课时,再去学习认识“每一种树木”,防止学生出现“盲人摸象”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向纵深层次进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后来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比的应用》,利用比的含义来解决关于比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之所以让学生感觉轻松,是因为在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上,在第一节课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说比的含义,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深刻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