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随笔:当车夫还是当警察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中说:“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舍命跑几十里路,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认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第一种情况车夫很累,但学生恐怕还是不认路也就是说他没有学到东西;第二种情况学生虽然累,但真正学到了东西。 从这例子联想当前的数学教学,有时老师教得很累,但学生仍然不会自己学,一切等着老师给,我们不正是扮演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车夫角色吗?在新知教学前,生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想方设法铺设台阶,让学生踏着小碎步地接近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了促使学生能实现新知向旧知的转化,我们复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又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转化的依据,这样还不够,还顺势抛出关键一问:怎样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自然毫不费劲地得出转化的方法,接下来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如何把转化的过程落实在计算过程中,以及训练计算技能。这样教学,转化思想及转化的方法,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恐怕以后他们还不能运用这样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坐在“洋车”上,会有严重的依赖性,等着有人给他“拉车”。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独立走路了。 我们为什么要铺设那么多台阶呢?无非就是为了“分散难点”,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新知,从而达到人人都“会”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从眼前来说,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可能会很好,但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呢?“教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与学的中心也应是“学”。知识是掌握了,但却是我们“教”出来的,而不是他们“学”来的。过多的铺垫,让学生朝着老师既定的方向前行,学生只是被动地照做就行,并非自主地追求新知。学生十分容易地就到达了目的地,难以体会到“跳起来摘果子”的乐趣,对知识的理解很难深刻,对学习能力的培育也是不利的。 假如撤掉某级阶梯,学生就不会“跳起来摘果子”了吗?假如不给学生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学生就都想不到这个在小学数学中极其重要的规律了吗?假如不通过计算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学生就不能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吗?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论”的前提就是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